惊艳!美请柬设计来自这个展览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 > 惊艳!美请柬设计来自这个展览
惊艳!美请柬设计来自这个展览
比起炙手可热的“威尼斯双年展”,“卡塞尔文献展”显赫的地位可能在艺术圈之外鲜为人知。一是因为五年一届的曝光率着实太低,再就是位于德国中部的卡塞尔没有威尼斯独特的水上风光加持,就少了一种异国情调的吸粉元素。

比起炙手可热的“威尼斯双年展”,“卡塞尔文献展”显赫的地位可能在艺术圈之外鲜为人知。一是因为五年一届的曝光率着实太低,再就是位于德国中部的卡塞尔没有威尼斯独特的水上风光加持,就少了一种异国情调的吸粉元素。

德方策展人克劳斯·西本哈尔为观众导览

长期致力于中德文化交流的使者,来自柏林自由大学的克劳斯·西本哈尔教授(Klaus Siebenhaar)和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院长余丁教授,在第十四届卡塞尔文献展将要到来之际,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呈现一个“关于卡塞尔文献展的文献展”,用60年中举办的13届展览资料,系统地介绍这个“神话”。

中方策展人余丁在开幕式上发言

“神话”的两位策展人几乎是中国艺术管理领域的启蒙者。余丁也许是早将艺术管理(Art Management)概念介绍到中国的学者。2008年前后,随着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兴起和繁荣,与国际接轨的“文化管理”成为艺术生态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余丁的著作《艺术管理学概论》和《向艺术致敬:中美视觉艺术管理》在此时开启了一个新学科的大门。由西本哈尔主持的KUMA(艺术管理在中国)项目,至今已经有10年的历史,另外,每年一次的夏季学院项目,也促成中德两国数百位学生的走访、交流和学习。两个项目的参与者遍及今日中国各大艺术机构,影响之深远可见一斑。

展览现场

与其说“神话”是一个关于“卡塞尔文献展”和“阿尔诺德·博德”的史料呈现,不如说这是一场“艺术管理”的专业盛会。

相比威尼斯双年展,卡塞尔文献展来地低调而踏实,这里少有娱乐化的宣传,见不到草率的国家馆,也没有蜂拥而至的平行展。与之相对,考究的视觉呈现,详实的资料记录,精细的数据分析是这个神话不愧于“学术”定语的厉害之处。

导览手册详细介绍了历年来的重要作品和精彩看点

在展览的新闻发布会上,中方策展人余丁着重强调这是一个极具德国属性的展览,导览手册中提供的数据足以说明问题。从1968年开始,卡塞尔文献展便将观众分析作为一项长期而严谨的工作进行。

尽管上世纪80年代以来文化游和城市游发展迅猛,但卡塞尔文献展的核心观众来源地仍保持不变:费德国观众中25%的人都来自于荷兰(1968年则高达75%);60%-70%的德国观众都来自卡塞尔所在的黑森州以及与之毗邻的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和下萨克森州……1982年第七届文献展上,3/4的观众年龄在45岁以下,而2012年底十三届文献展上,年龄在50岁以上的挂阿红首次成为主体,其中60岁以上者的数量居多。(摘自导览手册“艺术教育实验室”章节)

相比展览和作品,长期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是繁复精细而成果并不显著的工作。由于成本巨大,这也是被国内艺术管理同行有意无意忽略的工作,看看这个展览,你可能会对“神话”的理解更多一个层次。

《文献展的神话——阿尔诺德•博德与他的后继者们》展出的将近300件作品当中,大多为文献资料,有少量的原作和实物。大篇幅的资料呈现,以精华的内容,线索性地回顾了13届文献展的发展。如果有机会在2017年去德国卡塞尔,也许你可以在这里用一天的时间做好所有的功课。

整个展览从策划到实施历时一年半,材料的收集历尽艰辛,大部分图文资料来自卡塞尔文献展资料馆,后多以图像资料的形式呈现。如何呈现庞杂的信息?怎么在一个设计中融合60年的13届展览?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设计总监纪玉洁说说她的想法。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设计总监 纪玉洁

“文献展的文献展”,怎么把握这么宏观的主题?

纪玉洁:这是一个关于文献展的文献展,德方策展人希望设计团队能从中国的视角来呈现文献展的历史与精神。这次的视觉设计包括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展览形象设计,另一部分是空间展示设计。总的设计原则是在跨文化策展视野下,对卡塞尔文献展进行东方视角的视觉描述。在解读了十三届文献展的大量档案资料后,提炼出“陌生感”“神话性”“阐释性”“文献性”做为设计的关键词。

陌生感主要是,展览的标题中没出现“卡塞尔文献展”字样,创始人阿尔诺德·博德对中国观众来说也很陌生。这个展览本身就是一个推介阐释性的展览,它不仅阐释卡塞尔文献展的历史叙事、20世纪艺术的发展、还包括展览和社会发生的关联、与观众的关系……它就像网络一样。

展览的文献性体现在:展出了卡塞尔文献展大量档案资料、创始人阿尔诺德·博德的作品和手稿、卡塞尔文献展与中国的文献,将近300余件展品。它的神话性体现在:一个展览能够坚持走60年本身就是一个神话,阿诺德·博德是一个充满能量的智者,在发起做届文献展的时候已经55岁,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他萌发了用艺术重振文化,重振卡塞尔市的想法,所以才有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卡塞尔文献展。

在主视觉上,首先我希望把核心图形做成印章的感觉,来呼应展览在中国发生。整个核心图形是一个理性而不失动感的文字组合。在德语里,一说到documenta,大家就知道说的就是文献展,所以,在这个主视觉的设计里,就要强调突出documenta。辅助图形的设计是把myth和documenta的首字母拿出来做一个组合关系,可以凸显其国际性。海报中黄色的竖排英文是4个部分的主标题——重建(reconstruction)、转型(transformation)、一切皆可(anything goes)和国际话语(global discourse),将他们提取出来也是想要强调展览结构和策展理念。

你选了黄色和灰色作为主题色。

纪玉洁:黄色是从历年文献展海报和德国国旗的抽离得出,灰色具有文献感。和黄色形成对比,在我们的请柬上,还将灰延展为银色。

布展之前,德方策展人对展厅中用大面积的色块有所争议,但是我坚持要用这种形式,因为在二层的空间中,如果没有颜色的调节,整个文献展就会显的枯燥和乏味。结果证明,通过颜色来划分区域是正确的决定,观众的反响也都不错。

展览邀请函设计

这次的请柬设计与众不同。

纪玉洁:在请柬的设计上,我每次会花比较长的时间思考,在展览开始之前,公众对展览的认知很大程度来自于请柬,请柬的气质代表着展览的气质。

对于信息量特别大的回顾展而言,如何通过一个请柬让大家尽量多地了解、获得这个展览的内容?我的想法是把13届文献展的海报带给大家,于是将海报用小折页方式表达,将文献与请柬信息同时呈现,也刚好利用主形象的印章。初的想法是把折页粘贴在底板上,但问题是,当你去看底板的背面信息时,前面的折页就会掉下变成一个长条,影响阅读体验。怎么才能不掉下来呢,就想到了磁铁。

磁铁其实也有很多工艺的问题,首先磁铁好是吸在铁上,但铁又不容易和纸张粘合,而且铁会非常重。后来从网上找到了磁铁纸。两张磁铁纸分别裱在折页和底板上,折页的用纸不能太厚要在70g左右,才不影响磁铁的磁性。

CAFAM大厅

这次展厅的布置非常精巧,从进门大厅的旗子到展厅空间的搭建,细节都很有针对性。

纪玉洁:一层是展览空间,也是开幕空间,营造氛围特别重要,同时也要有冲击力,与策展人讨论后,决定呈现13届文献展的海报,因为旗子的象征性很强,所以将海报做成旗子,以矩阵方式挂于一层大厅,形成很好的文献气氛。

开幕式背景的设计也与以往不同,之前我们都会用展览的主形象,这次采用了卡塞尔市的地标建筑“大力神像”。如果你在卡塞尔看到北京的照片,你会格外亲切,考虑到开幕式有德方的嘉宾来,为了让德方有亲切感,同时也向中国观众传达卡塞尔市的城市文化,选择了这个城市的象征物。且这张照片跟渐变的黄色搭配非常协调。另外,在大厅入口处,你会看到一个卡塞尔市的俯瞰地图,也是希望为观众营造一种带入感。

在展厅空间划分上,出于有限的成本考虑,展览板块的划分没有用到展墙搭建,是用一种轻结构的布帘区隔,喷绘不同颜色的布帘与展墙呈90度陈列。展览四板块根据主体的不同,分别用不同的颜色表示。重建要体现历史性,所以这部分以黑白为主,转型需要活跃,用的是黄色,一切皆可要体现革命性,用了红色,后一部分国际话语,要体现国际与开放,就用了蓝色。

展厅中重建的钢架“取景框”

哪些是你满意的设计?

纪玉洁:这次文献展没有老老实实只展文献,而是将其中的某些艺术家作品复制于展厅中,增强感染力和现场感,在第6届文献展,有一个铁的取景框作品,当时德方希望把这个资料打印成一个小照片贴在墙上,在考虑空间设计时,我认为这个地方不能太平面,加上这个作品非常重要,是卡塞尔市的一个永久城市雕塑,它探讨的是西方关于透视的问题,所以坚持复制这个铁质取景框作品。因为做文献展,如果把所有的视觉都集中于墙面,就会很单一。一定要有调节,一定要有强调,否则观众就会疲劳。

展览结尾的小木屋,是第十三届文献展的一个标志性的符号。那届展览倡导一种自然观,在森林当中建了很多小木屋,将艺术家的作品放在小木屋中展示,把艺术植入了自然空间,是一种崇尚自然的思路。要体现这个想法,好是搭个木屋,但空间预算有限,不能真的搭建一个木屋。后选择喷绘了一张森林中木屋的照片,让木屋从这个照片二分之一处“生长”出来,只搭建了木屋的四分之一,这样既节省成本和空间,又能让人有真实木屋的感觉。

……

从平面眼神到空间的小木屋

“艺术管理”之大,超出我们惯常对艺术展览、艺术品交易的表层认知。从展览策划、资金筹措,到观众调查、数据分析, 前前后后皆是学问。《文献展的神话——阿尔诺德•博德与他的后继者们》的意义,不仅是对文献资料视觉层面的呈现,它为我们提供的,是艺术管理领域教科书式的范本。


公司地址:中国上海市青浦区天一路568号

工厂地址:中国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创富路80号

全国服务热线:400 1816 021

24小时服务热线:15901707811(微信同号)

邮箱:578218092@qq.com

Copyright © 2016 天印 All Rights Reserved | 上海天印展览展示服务有限公司

| 沪ICP备16051213号-1

免责声明:为了更好的学习与交流,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
在线咨询 电话咨询 微信咨询

400 1816 021